欢迎来到广西新华幼儿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官网!

  • 0771-5832329|
  • gxxhyjjt@163.com

教育教学 / AIR CLASSROOM

您当前的位置:首 页 > 教育教学

教育教学

新生入园分离焦虑调适案例及思考(一)

作者:  来源:  发布时间:2015-09-10  浏览次数:4088

当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、走向集体生活时,幼儿和家长都存在一个适应的过程。下面我们截取几个新生入园的场景,探讨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和家长缓解分离焦虑,度过适应期,并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。

一、强迫分离VS暂缓分离

[案例一]

早上,奶奶陪儒儒玩了一会儿桌面玩具后,准备离开。谁知儒儒一把揪住奶奶的衣领,身子半吊在奶奶身上,大哭不止。张老师跑过来,从背后抱起儒儒,硬生生地将他和奶奶分离。儒儒看不见奶奶,开始大哭大闹,满地打滚。奶奶躲在窗后,时不时探出头来看看活动室里的动静,独自抹泪,不巧被儒儒察觉。于是,儒儒甩开张老师,打开活动室的后门,扑进奶奶怀中。张老师跟着追出来,阴着脸说:“叫你们家长走,怎么不走?快走,快走!你走了,孩子哭一阵就好了。”说着,张老师强行拽回伤心欲绝的儒儒,并威胁道:“再哭,就叫你奶奶不要来接你。”

 [案例二] 

天天把住活动室的门框,死活不肯进班。“天天,叫妈妈进来陪你一会儿好吗?”李老师的话让天天拉紧妈妈的手进了活动室,坐到位子上。接着,李老师和天天妈妈随意聊起来。10分钟过去了,李老师挡在妈妈面前,摸摸天天的头,拿起他搭的玩具汽车说:“让老师看看。嗯,天天今天真棒!这样吧,你教老师搭一个。”边说边暗示天天妈妈离开。正当妈妈起身要走,天天又开始哭了:“妈妈不要走。”“妈妈要去上班,这是任务。宝宝在幼儿园和老师、小朋友一起玩游戏,吃饭,睡觉,妈妈一下班就会到幼儿园来接你。来,老师抱抱你。”李老师看着天天,很随和地说。一番道理让天天稍许平静了一些,待妈妈走到门口,天天不忘追过去,带着哭腔说:“妈妈,你早点来接我。”“看,你现在不哭了,妈妈肯定第一个来接你。”李老师肯定地说。

思考:

 “案例一”中的张老师采取的是典型的强迫分离,即孩子一旦哭闹不肯让家长离去,教师便要求家长马上离开。从案例中,我们不难看出“强迫分离”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哭闹的问题,反而会加剧他的分离焦虑,从而使他逐渐形成对幼儿园、对教师的恐惧感,同时也会使家长更加担忧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。

而“案例二”中李老师的策略是暂缓分离,即允许家长与孩子在一起作短暂的相处,其间教师热情主动地与家长交谈,目的是让孩子看到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关系,并用抚摸、拥抱等身体动作让孩子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关爱,拉近师幼之间的心理距离。在此基础上,教师用浅显的语言告诉孩子上幼儿园只是短时间与家长分离,从而帮助孩子调整心态,接受“上幼儿园”这一现实。

对比案例一、二,两位教师在回应幼儿因入园焦虑而引发的哭闹行为时,张老师说“再哭,就叫你奶奶不要来接你”,李老师说“看,你现在不哭了,妈妈肯定第一个来接你”,同样的意思,前者从反面着眼,后者从正面切人,调适效果完全不同,后者更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。 

二、单一安慰VS转移注意

 [案例三]

午餐时,许多孩子以“绝食”或大哭示威,徐老师反复哄劝:“快吃,吃过饭,妈妈就来接你了。”好说歹说,勉强奏效。吃过饭,许多孩子变本加厉地大哭。

 [案例四]

下午点心前,孩子们的哭闹声再次响起。此时,董老师带着一群大班孩子走进了小班活动室。大班孩子来到小班弟弟妹妹跟前,有的说着悄悄话:“我知道幼儿园哪里最好玩,吃完、了,我带你去。”有的喂弟弟妹妹吃点心:“你的嘴巴和大老虎的一样,吃得真快。”还有的送上自制的小礼物……不知不觉,活动室里的哭声小了,点心也顺利吃完了。接着,大多数孩子都被哥哥姐姐领着到大班玩区域游戏去了。

思考: 

由于亲人的离开,幼儿会感到缺乏安全感,情绪不稳定,常常表现为抗拒或哭泣。此时许多教师往往会花费很多时间去安慰这些孩子,正如“案例三”所述,徐老师虽反复哄劝,但孩子一旦发现教师的诺言不能兑现,就会更加失望,表现为“变本加厉地大哭”。即使有些幼儿的反应不那么强烈,也会消极对抗,表现出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,不喜欢游戏和探索,表情淡漠,心情忧伤。

此时,不妨向“案例四”中的董老师学习,适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。比如播放孩子喜欢的动画片,提供新奇的玩具,组织孩子去户外玩大型玩具,让孩子观看中班的游戏活动,与大班幼儿结对开展“大带小”活动,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,等等。当幼儿沉浸在新环境中或者得到肯定时,他们的孤独感就会慢慢消除,逐步融入集体生活。